走进西方交响乐,感受韵味百千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题记

最初的印象,交响乐是高雅的、高贵的,一直感觉那是贵族的东西,让人高不可攀,无法理解。经过音乐课上对交响乐有所了解后才知道,其实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交响乐源自于西方,它是欧洲音乐发展中孕育出的最高级的音乐形式。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被其征服,音乐也不可避免的被其吸收并掺入了其自身的元素,从而形成的古罗马音乐。同时,音乐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占有着重要地位。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不同的时期的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韵味。

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想象是纯粹的声乐。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特征,但中世纪的音乐有着过多的禁锢与黑暗的夹杂,这与当时的宗教的禁欲主义和连年的战争是分不开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则集中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它从显贵气派转向大众化,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自由而充分地表达人的心境和情感;巴洛克的音乐有着强烈、跳跃的节奏,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音乐之父”巴赫就诞生于这个时期,他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给人以神圣感,并令人感动。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维瓦尔第也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之一,他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强烈的形象感与很高难度的技巧性。聆听此曲,会使人沉醉其中并随着它进入美丽的梦幻与冥想,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特点及其变化;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古典音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奥地利)、莫扎特(奥地利)、贝多芬(德国),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其中“音乐神童”莫扎特最具音乐性,他将音乐之美还于音乐本身,短暂的一生却为世人留下了及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乐圣”贝多芬的《命运》更是给人一种无言可喻的感动与震撼,那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浪漫主义音乐深刻揭示了个人的主观感情,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淳朴动人,威尔第的作品具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比才的《卡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印象派音乐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印象派音乐的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同浪漫派音乐夸张的响亮音调,同样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以其神妙莫测的音乐发展逻辑和非公能化的和声运作,为我们提供了区别于其他音乐风格的独特音乐语言;现代音乐巨匠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表现出对艺术追求的勇敢,盘根错路,寄种还生。延枝透血,浸液而芳。浇灌着欲望和祈祷,缚于枝头的花开花落,唯有在不得救赎的黑暗中呢喃似泣。永远的张狂着的绯红之月……

以欲望道,则惑而不悦。音乐从有限的艺术空间进入人类内心情感的无限世界,音乐可以使一个人让非常多的人如痴如醉,敞开心扉去聆听,我们可以使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走进西方交响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所带来的各种韵味。

作者:河北省高碑店市一中,解景文。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