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区围绕乡村学校“规划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的五优目标,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一是实施乡村学校布局优化工程。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先后撤并“小弱微”学校19所、幼儿园8所;投入23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所、乡村学校5所,在主城区创办高品质公办学校——凤凰学校,全区形成了5所区直学校、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的合理布局。
二是实施乡村办学条件优化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全面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完成3所街道初中寄宿制改造,新建改扩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餐厅8处,维修改造厕所7处,推进食堂革命、厕所革命、睡眠革命“三大革命”,构建“村村通校车、校校有餐厅、人人能午睡、厕厕美容间”的生态教育格局。
三是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教师“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深度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实施干部、班主任、教师成长“三大工程”。一年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累计培训干部教师6000人次,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20次,持续提升教师素养,锻造“高目标、高标准、高动能、高风格”的教育铁军。
四是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5月份在岞山中心学校召开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推进全域学校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型”为依托,以强文化引领、强课程支撑、强管理保障,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进行动,强化教研支撑,实现提质增效,构建“全域强文化、一校一特色”的学校内涵发展新格局,办好公平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五是实施乡村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五清三提”,实现校园绿化提质、美化提效、文化提升,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建强文化育人主阵地。推进学校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三馆建设”,面向村民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打造乡村文化传播中心,受益学生家长及村民6万余人,使学校成为“百姓子女自由生长的开心校园,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有识之士智慧共享的文化乐园,城乡师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有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六是实施校家社协同共育工程。构建全链条全民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全域全环境育人生态。开展文明家庭、书香家庭、好家长等评选活动30余次,以活动为载体,改进家长教育观念、生活素养、文明礼仪,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成立27所社区教育学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搭建教育资源服务云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营造浓厚的全民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