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健全农村“师带徒”机制 为乡村振兴培“土”育“苗”

为充分发挥乡土优秀人才“头雁”引领作用,带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河口区人社局创新实施农村“师带徒”模式,努力在“培育好”“使用好”“带动好”上下功夫,推动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破“土”而出,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量身定制,挖掘帮带导师“蓄水池”。发挥“土专家”人才优势,拓展乡土人才范围,原则上职业农民中级以上、农民技师层级以上的人员,以及获得省市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前6名的选手均可担任带徒师傅,每人带徒不低于3-5人,为乡村人才振兴蓄足“源头活水”。实施分类培养,面向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等农业经济主体负责人,采取理论教学、实操训练、观摩交流等方式,鼓励他们参加职称评审、技能认定和技能大赛;面向已取得农民职称、农民技师及技艺技能大赛获奖人员,分批分类开展高级研修,提升创新能力,夯实“蓄水清池”。将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全面提升乡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精心培育,激活创新创业“源动力”。发挥专家服务基地作用,依托我区2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3家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8家市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及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等平台,组织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和服务团成员每月定期定点、精准扶持指导,辐射周边农户500余户。带徒师傅充分发挥“创业导师”作用,通过开办“田间大学”“田间课堂”的形式,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因材施教,增强教学内容实用性、增强与学员的沟通互动,切实满足学员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乡村振兴“创业项目库”,定期向有创业意向农民推介发布,带动更多群众创业致富。

搭台服务,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结合河口区产业特色,急需农民培训科目要求,发挥就业保障服务团专家团作用,制定河口区特色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22期。扎实组织开展河口街道二吕社区蒲草编织、仙河镇花馍制作等“山东手造类”项目技能培训,持续3届开展水煎包制作、果树修剪等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充分展示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的良好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乡村振兴传统技能大赛、农民技能认定等渠道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带动作用,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们脱颖而出。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