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硕果飘香的时节。展开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画卷,东营人才工作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图景:
制定出台“人才新政40条”,为人才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保障;先后与30余位院士洽谈对接并加速促成实质性合作,东营院士“朋友圈”不断扩大,产生了顶尖人才催化裂变效应;高规格举办系列人才活动,隆重推出并打造“黄河入海·才聚东营”人才工作品牌;发布2.6万余个青年人才需求,集中对外发布,接续举办“百校千企”校园招聘系列活动、“东营学子家乡行”等青年人才招引活动……
人才蔚,事业兴。今年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省委人才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精神,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积极构建“一龙头、四高地、五片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大力集聚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新时代东营人才工作全面起势。
顶格推进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向着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前行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
4月,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新时代东营人才工作目标定位——“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人才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一龙头、四高地、五片区’人才发展格局,着力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持续提升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如何在勇担重大国家战略使命、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中展现更大作为?在东营,关注人才、重视人才,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推动市县两级党委顶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委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和黄河三角洲人才发展集团,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力量配备。
上半年,我市“人才新政40条”出台,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政策出台后,我市顶尖人才支持、大学生补贴、平台载体建设等政策标准达到全省前列,全市每年平均新增财政支出不低于2亿元,总支出达5亿元。
组成调研组对高层次人才引育、青年人才集聚、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10个领域进行大调研,全面摸清人才底数现状,提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思路举措,凝聚人才发展整体合力。
积极探索构建人才生态指标体系,与山东省人才战略发展研究院合作,围绕人才环境指数、人才活力指数、人才贡献指数、人才量能指数等方面进行探索,着力构建可量化、易操作的人才生态指标体系。
实施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利用人才周转编制,选聘博士研究生、全国“双一流”高校及全球Top200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到企业重点研发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坚持油地一家亲,深化油地人才科技资源融合发展,建立油地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发挥油田“三院”人才集聚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6个方面推动油地人才科技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油地人才岗位需求和资源力量,一体化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工作,深化油地干部双向交流挂职,油地一体化面向海内外公开发布人才需求岗位。
……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充分释放我市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让东营成为人才向往之地
6月21日,我市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系列招才引智活动的“重头戏”——黄河三角洲人才工作推介会启动。一批顶尖人才济济一堂,市委书记杨国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为东营“站台”,向高层次专家人才介绍东营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推介人才环境政策,共同探讨深化合作发展事宜。活动结束后,不少专家表示,东营是一座有特色有品质的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城市环境、一流的发展环境,选择东营就是选择放心和安心。
要发展,要创新,人才是保障,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创新思路举措,深化产才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引育成效。
——精准对接顶尖人才。我市把顶尖人才引进作为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已先后与30余名院士洽谈对接并持续跟进促成实质性合作。充分调动市场化、社会化引才力量,遴选首批20名“梦想东营合伙人”,开展“以才引才”。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增高层次人才284名。积极与海角科技、山东人才发展集团等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合作,拓宽市场化引才路径,今年共推荐40人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数量是去年的3倍。
——广泛集聚青年人才。我市根据全市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制定《东营市2022年度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活动人才引进总体计划》,确定2.6万余个青年人才需求,举办直播带岗活动,集中对外发布。举办“百校千企”校园招聘系列活动、“东营学子家乡行”等青年人才招引活动。实施科技创新青年人才集聚专项引进计划,利用人才专项编制,招聘100名博士到市内重点企业研发平台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充分发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东营职业学院等市内高校青年人才培养阵地作用,毕业生在东营留存率大幅提高。
——积极招引海外人才。积极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重要机遇期,推动东营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各新建1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园,制定海外人才专门政策,支持海外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已有20个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数据诠释着东营人才工作的底蕴与活力,数量充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在东营正在逐步成型。人才的集聚裂变,奏响了人才与发展的最美和弦,有力推动着东营高质量发展的蝶变跨越。
一流环境和服务,让东营成为人才“筑巢”的地方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哪里可以更好地干事创业,哪里就是人才主场。
“东营城市特色鲜明、发展环境一流,是各类人才宜居宜业的优选之地。”6月,2022年黄河三角洲“人才周”暨省级专家基层行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启动仪式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向优秀人才推介东营,并诚邀更多海内外英才关注东营、选择东营、扎根东营,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东营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大驱动、最强引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好资源、最优服务,形成了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山东化工学院新班子成立以来,已引进博士研究生73人,较去年全年引进数量激增564%;今年市财政列支1亿元,支持徐春明院士建设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学院先后与东营本土3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科研创新、产教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通过建立就业导师制度、加强留用奖励、开展实习实训等措施,提升毕业生本地留存率,截至目前,较去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省黄三角农高区则全力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创新引领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7个科研平台,新引进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农大资环学院等14家高校院所30支科研团队275名科研人员,突破了耐盐碱作物提质增效、新一代清洁能源智能农机等系列关键技术。
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首要因素是发展空间。
在聚力打造引领型人才平台方面,我市实施“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平台一院士”目标定位,积极推动与知名高校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市、县共建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承接原始创新的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核心载体。
企业是引才用才的主力。我市人才工作坚持立足东营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构建全周期、全链条、闭环式高水平工程师培养机制。对政府、高校、企业等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从目录制定、学校招生、校企培养、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人才评价、成长激励、示范引领、名师带徒等环节着力,全方位提升工程师培养成效,壮大高水平工程人才队伍。
为人才打造一流服务环境。我市建立全市统一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市县联动组建人才服务联盟,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质高效服务。
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我市积极构建覆盖工作、创业、学习、生活的人才优质规范服务体系,让人才在东营竞相成长、实现梦想。
作为一座承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命的城市,东营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选择东营就是选择国家战略机遇。重才、引才、聚才、爱才……东营人才高地正在形成,一座创新有活力的城市正在崛起!(记者 郑代玉 关晨歆)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