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节气

在我刚读书时,对于“二十四节气”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背诵记忆,再也没有其他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一些古诗,我开始对节气的字面意义产生了兴趣。例如“清明”、“芒种”、“白露”,短短的两字,却如写意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遐想。记得曾在惊蛰时偶然得知其名字的来历,“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仅凭借着寥寥数语,脑海中便构建出一个场景,那是一个微观世界,一丛靠近土地的松针还带着初春的清晨刚生出的水汽,水汽汇合,聚拢成了一颗浑圆的露珠,顺着叶脉朝着地心的方向滚去,将叶子微微压弯,却迟迟不肯落下。松针下正匍匐着一只懒惰的虫,还未从冬天的梦中醒来。倏忽间,风云涌动,一声惊雷从地平线由远及近,滚动着咆哮而来,像初生的婴儿酝酿着第一声啼哭,响亮,浑厚。震落了松针上那颗露珠,露珠又落到了那只虫身上,虫醒了,春天来了。

停下想象,再默念“惊蛰”二字,只觉得一种从远古穿越而来的美流淌在心间。抱着同样的好奇,我又翻查了“立冬”的来历。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实,节气中每逢“立”字参与,我的心中都要悄悄动一下,仿佛久远记忆里的一种召唤。我想,所谓“立”不仅仅是指一个季节的开始,也同样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姿态。

在隶书中,“立”是端庄舒展的,仿佛是一个人笃定地直立在苍天之下,厚土之上。他们出生于东方,曾赤身追逐着太阳运动的轨迹,斗量星盘转动的方向,在贫瘠的土壤上播种着生存的希望。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左右突奔,又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翻手云覆手雨的摧毁与重建,死亡与新生的时刻,智慧终于从蒙昧中诞生,文明也有了温床。此刻的人类懂得了敬畏却也拥有了站立在土地上的自信,春耕夏耘,播植仁爱之心;秋收冬藏,收获天地大道。那时候的人们早已懂得“春三月,山林不登斤,已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正是因为懂得取舍,恪守道义,所以无论岁月如何劫毁,人们始终从容地站立着,敞开怀抱迎接扑面而来的岁月,又轻轻放下,告送呼啸而去的洪荒。

中国文化之大美,之合于道,循于天地四时之序,讲究天人合一;中国文字韵律之美,则既来源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又不只是单纯的表达,更有其内涵与诗一般的气韵,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这是来自古人的智慧,他们将对自然的敬畏和一代代“靠天吃饭”所总结出的生活经验融入文化长河又顺着时代的沟壑流淌进了我们现在的文字与语言当中,深深印刻在了中国人的性格里,它使得我们能够跨越千年却仍能够共情祖宗的“老话儿”,理解历史的积淀,保有与万物同枯共荣,既不会居高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的意识。同时它又化作一种得以传承延续的生活方式。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个时节都蕴藏着它独特的景象和特点,人们满怀期待迎接着四时八节的到来,并在不同的节气进行各异的社会活动,依时令制作当季的美食,尽享自然的馈赠,告慰天地,答谢自己。一年四季,依时而行;自然质朴,心有期待。我想这便是中国人“乐天”的最好体现吧。

(中铁房地产集团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郭傲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权责归原作者所有,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沪上繁花,橙意邂逅

“繁花似锦”说的就是上海的春天,辰山植物园的樱花、世纪公园的玉兰、外滩的郁金香等,到处都是春枝绽放的美,正适合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出游赏花,出门在外,自然也需要随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漫谈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