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部分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介绍

余杭滚灯

余杭滚灯是汉族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钱塘江畔的余杭翁梅一带。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对滚灯曾有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由此推断,余杭滚灯流传至今应有800余年历史。

滚灯是一圆形球体,用竹篾编成,分大、中、小三种。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形小灯,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较轻;黑心球称“武灯”,每只约80斤重,可以争抢。余杭滚灯表演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在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一直保持着雄健、刚强、洒脱的独特风格,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滚灯表演有“霸王举鼎”、“金猴戏桃”、“旭日东升”、“鹁鸪冲天”、“白鹤生蛋”、“蜘蛛吐丝”、“荷花争放”等9套27个动作,表演时,人换灯不换,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常龙舟胜会

五常龙舟胜会,是杭州市余杭区五常每年端午节必举行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500年历史。清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看到划龙船像赶集一样的景象,欣然口头御封为“龙舟胜会”,一直沿用至今。

每逢端午节,五常家家户户挂百草,吃“五黄”,自发组织举行龙舟胜会。五常龙舟胜会的显著特点是竞技巧、闹龙舟,集中体现在“划”上,而不是比速度,赛龙舟。五常龙舟在装饰上可分为满天幛、半天幛和赤膊龙船。满天幛、半天幛龙船属于观赏性龙船,赤膊龙船最多,它不装饰,只在船头竖立一个龙头,下面用粘泥固定。五常龙舟胜会前后,当地有“请龙王”、“谢龙王”、“喝龙船酒”等习俗。在端午前,先要“请龙王”,请过了龙王,船才可以下水。村民们会备些米、红包等提前放在埠头,待龙船去“收飨”。“收飨”来的钱买些酒菜,在端午日划完龙船“谢龙王”后,喝龙船酒并犒劳划手,全村老少齐聚一堂,热闹非凡。

五常龙舟胜会是水乡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着凝聚力和和谐度。目前,每年端午节,五常街道在西溪湿地举办龙舟胜会,各村(社区)、小组等百余条龙船聚集参与龙舟胜会。余杭区还在西溪湿地洪园景区建立了一个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投资达200余万元的龙舟胜会展示馆,通过龙舟文物展示、声光视频展现、龙舟模拟体验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五常龙舟文化;同时根据每年端午时节的乡风名俗,以龙舟胜会景点为基地,开展龙舟胜会节庆活动,通过静态展示基地与动态的旅游活动,全面发展龙舟胜会这一活动。

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余杭清水丝绵织作技艺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周时种桑养蚕,已是重要的农耕生产,遍及家家户户。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从宋代起,浙江上调的丝绵占全国上调的三分之二以上。南宋《咸淳贡赋志》记载“钱塘、仁和、余杭……九县岁解绵以同功(宫)茧与出娥蚕非缫丝者涑为绵,今余杭所出为佳”。相传南宋康王赵构建都临安(杭州)时,特谕把余杭丝绵列入贡品。

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相承,丝绵制作更依靠个人的悟性及长期实践体会掌握,余杭人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奇特而精细的工艺。余杭清水丝绵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特色鲜明。

2008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一部分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是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庄重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茶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中期,《余杭县志》有唐朝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佛供茶”条目。盛行于宋元时期,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筑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径山寺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南宋时为皇家功德院,雄居江南禅院“五山十刹”之首,号称“东南第一禅院”。按照寺里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师徒、宾主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禅语,慧光灵现。以茶论道,以茶播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所在。

blob.png

径山茶宴堂设古雅,程式规范,主躬客庄,礼仪备至,依时如法,和洽圆融,蕴涵丰富,体现了禅院清规和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风格,堪称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径山茶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论道,禅茶一味,体现了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品格,丰富并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南宋径山寺高僧无准师范的日本弟子圆尔辨圆,把径山茶宴仪式订入《东福寺清规》,称为“茶礼”。南浦绍明在径山参禅问道、学习茶礼9年之后回国时,带去了“茶台子”、“茶道具”和包括《茶堂清规》在内的7部茶典。径山茶宴对于近代“茶话会”礼仪的形成,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民俗学价值突出。

径山茶宴依径山寺历代祖师、住持而传承,径山寺现任住持释戒兴为径山茶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当地政府规划建立径山茶宴体验中心,使这一民俗瑰宝得以永续。

2011年,径山茶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lob.png

五常十八般武艺

五常十八般武艺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成,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武术。五常民间世代留传下来的古兵器之关公大刀刀柄上刻有“道社庙众安坊,汉帅寿亭侯关”字样,道社庙即原洪家祠堂,为洪钟所建,可见五常十八般古兵器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乡特色,阵法多样,套路丰富。主要阵法有群刀会、日月阵、五连阵、威武阵、金刚伞阵、大劈锁阵、玉手笔艺爪阵、大武耙阵、大操练等。五常十八般木制兵器均为硬木制作,结合五常乡村
的生产、生活工具改制而来,有龙凤刀、方天戟、玉手笔艺爪、阴阳镗、金瓜锤、枣逆槌、文武耙、龙鱼斧、大劈锁、金刚伞等。

五常十八般武艺在五常民间自发操练,群体传承,是中华传统民间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间体育史、武术史研究具有突出价值,对促进当地人民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04年,五常恢复成立了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全队100多人。当年参加第二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大会,获得34金10银15铜;2007年,在首届全国农民武术大赛上,获得2金1银7铜;2008年,受邀赴巴西,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杭纸伞制作技艺

余杭纸伞以选料优良、做工精巧、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久负盛名。余杭纸伞制作,有史料依据的历史至少230余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余杭有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世代相传。旧时,余杭纸伞是上好的礼品,外地香客途径余杭,半夜叩门购伞者甚多。1952年底,余杭镇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余杭纸伞更是全国闻名。1965年赴温州参加全省同类产品评比,经过撑、浸、压、烘等破坏性试验,证明质地优良,名列全省第一。

余杭纸伞以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闻名,有鱼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纸伞选料优良,需竹、桃花纸、柿漆、桐油、发线、木等材料,制作工具需请铁匠专门打制。纸伞制作极为复杂,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主要有制伞骨、糊伞两大工艺。长期以来,纸伞制作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3年方可出师。余杭纸伞经久耐用,日子长久也不会散架,不但能经受烈日久晒,更不怕风吹雨打,雨点落在伞面就会爆掉,伞面能保持柔软如常,坚牢不裂。

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仁和高头竹马

高头竹马,又名“竹马灯”,也叫“跑竹马”,属于马灯舞范畴,系汉族一种主要的民间舞蹈形式,因其马头特别高而命名,流传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仁和镇永泰村一带。早先的马灯舞都是单骑独舞,称为“神马”,后来发展成红、黄、蓝、白、黑五色马队。五人马队分二生、二旦、一丑组成,经常扮演一些神话传说人物,并以丝竹伴奏,唱一些民间小调。舞时以梅花形为主,配以快步跳跃,慢步倒退、左右跨越,有开四门、五马绕行、五马圆场等队形。重新恢复的高头竹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2009年,《高头竹马》参加全国传统舞蹈展演获金奖,并亮相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深受群众喜爱。2010年2月,与余杭滚灯等节目一起作为2010年我国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赴新西兰参加新西兰元宵灯会活动。2011年,荣获浙江省新广场民间舞蹈大赛金奖。2014年2月,受邀参加杭州钱王祠“元宵钱王祭”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2009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泰竹笛制作技艺

中泰竹笛产于余杭中泰乡铜岭桥一带,是一种以苦竹制作用于吹奏的民间乐器,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

中泰是省苦竹之乡、全国苦竹定向培植示范园区,有“南乡竹海,绿色宝库”之称。中泰竹笛的制作源远流长,据江南笛王赵松庭考证,乐器“尺八祖庭”——南宋护国仁王寺所产“尺八”竹材出自于余杭中泰地区,元、明、清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到余杭中泰伐竹制笛。

中泰竹笛历经70多道严格工序制作而成,尤以烘烤、定调、打孔、校音制作工艺严格,以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音响优雅、风格独特而得到乐界的重视和人们的喜爱。融入竹刻、竹雕民间工艺的中泰竹笛既有高雅飘逸的浮雕之秀,更有音色嘹亮的笛声之美。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专门为中泰竹笛进行技术鉴定,给予高度评价,称中泰竹笛“神韵暗流,玉笛飞声”。

2012年,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径山茶炒制技艺

径山茶是传统的历史名茶,始种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自宋至清均列为“贡茶”,宋开庆元年,茶种、茶具传入日本,开日本茶道之先河。

径山茶采摘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为标准,每千克干茶以6——7万个茶芽为标准,之后需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在300度左右的炒茶锅里,不停用手翻炒。成品茶条索纤细苗秀,芽锋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莹亮,叶底嫩匀明亮,经饮耐泡,以“三绿”和“三真”而名扬中外。

径山茶炒制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外交及经济价值也非常突出。为保护传统手工炒制技艺,已采取了成立管理协会、制定标准、注册商标、举办茶圣节等措施,使径山茶得以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炒制茶叶越来越少,同时,炒茶锅的高温容易造成手深度灼伤,愿意学炒茶的人不多,传统工艺濒危。

2016年,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讯员 王祖龙,联系电话: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