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紫云观传奇与历史沿革

全州县城之北五公里处,有一座青石山,名曰浦婆山,地处永岁乡沙子湾村周家与武家之间。该山壁立千尺,险峻异常,就在半山腰耸立着一座道观---紫云观。

沿着200级台阶拾级而上,就进了紫云观的山门。门口一棵古槐,向游人述说着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沧桑。

紫云观依石壁而立,规模不大,但很精致:一座小屋,古朴、简洁,里面供奉着太上老君之塑像。因有人上香,常年香烟缭绕。观后青山叠翠,群山连绵,锦鸟啾啾,山下田畴,荷花片片,天地人观,融合为一,故紫云观很是有些仙气。

紫云观外有悬空云台,天然形成。站在台上,极目南天,万物如在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东望只见湘江如链,江水如镜,逶迤向北;湘桂铁路、京桂高铁、G322国道和G75泉南高速,历历在目。虽见得列车飞奔,汽车风驰,却无半点噪音。莫非这道教圣地,真有屏蔽噪音功能?

引颈西去,只见山峦涌翠,直连越城岭,山下河川环绕,田洞纵横,村庄点缀,晨有金鸡引颈,晚则炊烟袅袅,让人飘飘若仙。难道这紫云观宝地,果是人间仙境?

好一个云蒸霞蔚、寻幽探胜的洞天福地。

穿过道观,有一天然石洞,这是修道人的诵经养性之处。洞口多年前被黄泥巴堵塞,后人多事,曾在这里挖掘出一些古陶,经专家鉴定,最早可能属于唐时古物。驻足洞里,突然让人产生了穿越时空,有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感觉。

洪武十六年的《永州府志》记载,紫云观原名紫宵观,为了避讳玉皇大帝居住的凌霄殿,才改今名。

小小紫云观,历史可追溯到久远。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朝廷在今全州之地置零陵县,与古代舜帝有关。《史记·五帝本记》载:“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零陵即没有陵墓的意思。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改称洮阳县,封长沙定王之子狩燕为洮阳侯,治所就在今永岁乡梅潭村的改洲滩,离观数千米之遥。除了因洮水流经此地而名外,还与一场大战有关。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朝初定,能征善战的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官军平叛。英布想经洮阳县(全州)退入南越之地,却被汉军围歼于洮水之南北(在今永岁乡境内)。

今日紫云观前后左右的山川村庄,一派祥和景象,很难想象,这里原是血流成河、杀声震天的古战场。

隋唐改名湘源、清湘,湘川,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称全州。

考古学家相信,紫云观可推定就在汉朝创建。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后来的汉武帝好神仙方术,到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自封天师,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道教于是正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从那以后,道教在华夏大地广泛传布。而全州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咽喉要道,因此,道观在全州大地上出现,应是顺理成章。接下来,中国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动荡,战争连绵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社会更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庇护所。于是开始流行玄学,史称新道学。玄学对《老子》、《庄子》和《易经》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客观上促进了道教的繁荣。进入唐朝后,由于太宗皇帝追认道教教主李耳为李氏家族祖先,确立了道先佛后的秩序,道教作为国教,在全州得到了更广泛传播。尤其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公元840-846),崇信道教,下旨灭佛,拆毁佛寺、招提4万6千座,遣散僧尼及寺院佣工共计41万人,湘山寺主持全真和尚(寿佛爷)也逃到宝鼎岭以避其锋。全州大地上,唯余道教。当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企图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某种宗教往往是徒劳的。佛教并没有被唐武宗消灭,道教也并没有因为朝廷的崇信而一枝独秀,最终还是众教圆融,和平相处。

在朱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前,全州一直隶属湖南永州府管辖。为了论证紫云观的确切创建年代,里涵道长多次去永州查阅《永州府志》,发现紫云观始建于东汉年间。但香火最旺的时期则在明清两代。

山顶为祖师殿,依山曾建有许多小宫殿。由于战乱及年代久远,建筑均已不存。现紫云观仅为当初玄女殿(当地叫婆婆殿)遗址。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和尚出身,但他并不排斥道教。他掌权后在庐山之巅建立了御碑亭,表彰一个叫周癫的游方僧人帮助他打下了江山。其实有人考证,这位周癫更像一位道士。从明朝开国之初,对道教就优待有加,从洪武元年开始,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就从朱元璋那里获得了专售符箓的特权。朱元璋的后人大多信仰道教。比如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就是专心在宫内学习道教。在皇家的表率下,全国道观如雨后春笋。根据《永州府志》的记载,仅全州县境内,有名有地图标识的道观就有30多座。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战火频繁,大多数道观衰败了,唯有紫云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此中必有道理。

古话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山川形胜来说,紫云观既没有武当山的雄浑险峻,也没有龙虎山的博大幽深,它仅仅建筑在一座小山上。紫云观的香火兴旺就在于它的灵验和宗教修持:即坚持正一教派的为民众画符念咒、祈福禳灾的传统,也坚持全真教派的苦读《道德经》,性命双修,去情除欲,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这样既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求福需要,也适应了士大夫的文化追求。

紫云观的历代道长,既能做到深入民间为民降妖除魔,又是满腹经纶,与士大夫诗酒唱和。明朝嘉靖初做过首辅内阁大学士(即宰相)的蒋冕,就是全州城北人,是1300年科举时代广西历朝官职最高之人,因为“大仪礼”事件得罪嘉靖皇帝而被罢官还乡。为了化解胸中激愤,几次登临紫云观,看着不远处的洮阳河水北行,突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著名的《洮水行》:

英徒破走长沙国,吴臣诳诱亡奔越。

汉军追击到湘中,布兵大破洮南北。

史记高皇十二年,特书本纪司马迁。

汉将不因来此胜,区区洮水名谁传?

后来武帝建吾邑,逐以洮阳定疆域。

由汉相沿直至隋,阅历年华几千百。

洮水东流营水西,九嶷山与楚云齐。

咫尺舂陵路非远,寻源我欲溯濂溪。

清康熙年间做过山东巡抚的全州桥渡人谢赐履,也曾慕名登临紫云观,还邀请道长回访府邸,一番诗酒唱和后,才送道长归山。谢还特地赋《送道士还山》诗一首:

岭头残叶乱交加,怜尔孤筇道路狭。

归去鹤猿从作伴,梦回蝴蝶本无家。

败莆稳卧松门月,短锸重移洞口花。

见说到山还寄药,茯苓如雪赛丹砂。

光阴如梭,千年历史也就是一瞬间,时间的车轮滚到了1942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奉命从全州驻地出发远征缅甸。戴安澜将军曾派亲信张姓副官到紫云观问吉凶。仁虚道长听后面色凝重,在黄表纸上写下几句断语:

浦婆山顶锁愁云,贫道今日宠若惊。

虽然未识英雄面,昆仑勋业谁不闻?

征途漫漫云水深,誓扫倭寇不顾身。

将军此去立奇功,一战成就千古名。

张副
官一看大喜,前四句是褒奖戴安澜在昆仑关大捷中的英雄事迹,后四句是对此次远征的卜辞,全是吉利字句,如“立奇功”,“千古名”。但戴安澜却明白了道长的一片苦心:鼓励他为国征战,建功立业,但凶多吉少。作为军人,他没有退缩的余地,除非战死疆场。戴将军大笔一挥,以诗明志,写成一首七律回赠仁虚道长: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后来的事实证明道长的预测不谬:戴安澜将军率领第二百师在缅甸东瓜保卫战和棠吉决战中奋不顾身,多次给于日本军队以重创,立下了旷世奇功。但在突围时不幸中弹负伤,终致不治。戴将军尸体从云南经贵州,运回广西全州暂时安厝。数千里路上,灵车所经每一县城,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跪拜,迎灵大哭,如丧考妣。为表彰戴安澜将军为国捐躯,国民政府决定在全州为其举行国葬。1943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在湘山寺里召开追悼大会,由李济深主祭。湘山寺还请来一全州老人,按当地的风俗举行祭礼。之后,戴师长遗体便暂时安葬在大雄宝殿旁,1947年秋天,戴夫人才将烈士忠骸,移回安徽省老家。

在几万人参加的葬礼上,蒋介石、李宗仁、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国共两党要人,都敬送挽联、挽诗吊唁。

蒋介石的挽联是: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最引人注意的是中共领袖毛泽东的挽诗《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戒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一辈子只给两位军人写过挽诗。另一位享此殊荣的军人是1963年去世的罗荣桓元帅。

张副官在追悼大会上,看到花圈似海,挽联如雪,上面都写着“戴将军千古”,这才对仁虚道长的诗的含义恍然大悟。

隆重的国葬仪式结束后,仁虚道长为表达对戴将军的远比湘江之水还要绵长的敬仰之情,隔天在紫云观里为戴将军举行了法会来超度亡灵,使其早登仙界。仁虚道长对徒弟和观摩者说:敝观幸结将军缘,香火延绵千百年。

戴将军牺牲的第二年(1944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全州的土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多少民宅和佛寺道观,都被付之一炬。而紫云观就在日本强盗进抵全州县城的桂黄公路之侧,却安全无恙。民众说,那是因为戴将军的英灵在冥冥中保护着这座道观。三位年逾九十的沙子湾村民见证了当时的现场:当年我们才不到20岁,躲在浦婆山半山腰的树林里,亲眼看到三十几个的鬼子兵来到浦婆山下,他们抬头望山顶,只见浓雾锁山,阴风飒飒,寒气逼人,令人毛骨刺然。鬼子兵怀疑山上有重兵埋伏,一枪未放就悄悄溜走了。(清湘道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权责归原作者所有,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全州紫云观传奇与历史沿革